400-519-7428

新闻资讯 分类
江南体育古代住酒店客栈是一种什么体验?发布日期:2023-10-25 浏览次数:

  江南体育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电视剧或者武侠电视剧的时候,都会看到各位大侠,进门一声喊,小二,两间上好客房!好咧~然后立刻入住,真是简单快捷好享受是吧!

  古代的中国虽然无法信息化管理户口,但很早以前就有完整的户籍制度。为了证明和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,古人发明了「路引」、「门券」抑或「鱼符」、「牙牌」之类证明身份的腰牌。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,古人的防伪技术是非常差的,因此经常出现假冒的身份证。

  普及一下,充军就是罚犯人到边远地区从事强迫性的屯种或充实军伍,是轻于死刑、重于流刑的一种刑罚,类似现在的劳改,作为死刑代用刑 “刑莫惨于此”。

  如果是官员、商人出差,或得到官方授权的外事活动,都会持有「符节」或「符卷」,这种「符」、「节」、「卷」等,都是早期入住旅馆的身份证明,这些相当于现代的「介绍信」。后来的「驿卷」、「信牌」也都属于旅行凭证。

  当然,在小说里出现的荒郊野岭的客栈,比如孙二娘开的人肉主题客栈、李凤姐开的美女主题客栈,理论上说,由于天高皇帝远,应该是不需要的。

  和现代一样,客人入住后要进行详细的身份信息登记,称为「店薄」,或「店历」,要妥善保存,留底备案,逐月定期交官方查验。

  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中,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当时元大都(今帝都)看到,所有客栈和旅馆的老板,要将投宿的客人的姓名写在一个簿子上,注明他们来去的日期和时间,这种簿子每日须交送一份给驻在方形市场的那些官吏。

  看完了古代,到了现在,只要用身份证滴的登记一下,就能快速入住,是不是感觉幸福多了。

  相信各位看官都有看过《水浒传》,少部分读者可能了解过《金瓶梅》(请有此行为的同学到政教处领取记过处罚一次)。大家是不是对其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酒肆感到好奇,反正我小时候对大侠套餐——两斤女儿红加十斤牛肉十分垂涎。《都城记胜》是南宋灌圃耐得翁写的有关当时临安(如今杭州)的一部文人笔记,从老人家笔下我们可以一窥当时酒肆全貌。

  首先,当时酒肆分为如下六种:包子酒店,宅子酒店江南体育,花园酒店,直卖店,散酒店,庵酒店。

  可能大家有疑问,为什么没有现在常见的猪肉包子和牛羊肉包子。首先,猪肉在宋朝的时候属于较为轻贱的食物,《礼记·少仪》中写到“君子不食溷腴”就是君子不应该吃猪肉,苏轼也写到“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”。而且宋代时候的家猪的选育还不够完善,所以腥骚味较重,而胡椒等香料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才大量传入中国。所以那时候猪肉味道所以是不敢恭维。如果非要形容的话,应该就是大肠刺身的味道。至于牛肉,历朝历代出于保护耕牛的目的,牛肉都没办法大量进入市场。而羊肉在宋朝大部分从与辽、西夏的边境贸易中获得属于进口货。注定与平民无关。所谓兜子就是豆腐皮裹上肉馅儿以后,底下半包围,上面敞着口,状如头盔,而头盔在宋朝的时候又被较为兜子。

  宅子酒店,就是外门面装饰如仕宦宅舍,或是由旧仕宦宅子改造而来的酒店。这个就像现在那种不看钱,吃不吃得到全凭缘分深浅的高档次的私房菜馆。花园酒店,多在城外,在城内也如园子一般建造。对标现在的农家乐.直买店也就是除了酒什么额外业务都不扩展的纯血酒店。而散酒店就是可以买少量酒的地方,相当于现在的酒吧,只是这种酒店在但是社会地位比较低,《都城记胜》写到“散酒店,谓零卖百单四、七十七、五十二、三十八,并折卖外坊酒。门首亦不设油漆杈子,多是竹栅布幕,谓之打碗,遂言只一杯也。却不甚尊贵,非高人所往。”有点身份的人家都不会往散酒店里钻。

  咳咳,现在划重点啦。所谓庵酒店就是提供特殊服务的酒店。其于酒阁内暗藏卧床。这个就有点类似日本的风俗店。那么,可能有感兴趣的看官问,怎么辨别是不是庵酒店。书中写到“门首红栀子灯上,不以晴雨,必用箬盖之,以为记认”。所谓箬就是用来包粽子的竹叶。这是知识点,请务必记住。在古代的其他酒店,娼妓只伴坐而已,欲买欢,则多往其居,酒店本身是不沾此项业务的。

  进入酒店之后就来到庭院,若有楼上那么则称之为“山”。意思是酒力高远。一般人进去酒店,断断不可以直接登楼上阁,如果不是抱着喝脱线的心那只能在楼下,也就是“厅院”饮酒。这种仅供小酌的散座也叫做“门床马道”。所以说,鲁迅先生在《孔乙己》里写到关于咸亨酒店那种由消费金额划分服务等级的现象,在当时已有根源。

  入了酒店坐定后,酒家先上几道“看菜”,顾名思义,所谓的“看菜”就是只能看,不能吃的菜江南体育。《梦粱录》里写到有一外郡士夫,不识得什么是看菜,冒然下著,被酒家人哂笑。在酒家人下过看菜之后方可点菜,然后在上酒后,看菜才会撤下,此时,方可大快朵颐,无被人哂笑之忧。

  那时候的酒店里也不只有客人和店家,还有各色人种混杂其中。由酒店衍生出一大票产业链。当然,有买食物的厨子谓之“量酒博士、 师公” ,还有一些名为“闲汉”职业的人在酒店了,见有富家子弟入门,则近前唱喏,小心伺候,替富家子弟买酒命妓。所谓唱喏就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俗。指男子做揖,并口道颂词。宋代已流行。用于下属对上级、晚辈对长辈, 即给人作揖同时扬声致敬。然后还有为酒客斟酒江南体育,替换菜盘,唱歌助兴的谓之“厮波”。还有不呼自来的下等,近前陪酒以期赏钱的,叫“打酒座”,也叫“礼客”。还有卖香药、 果子等物, 不问要与不要, 散与坐客,名为“撒暂” 。此类三教九流的人数不胜数,一个小酒馆可以装下一整个江湖。

  从以上宋朝时候的酒店全貌,我们可以看出,在当时的酒店有形形的人混杂其中,酒肆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服务。而且论起规矩来也一点儿不输现在的酒桌文化。当时的杭州的确有柳永笔下“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。羌管弄晴,菱歌泛夜,嬉嬉钓叟莲娃。千骑拥高牙”之气象。不过把此繁盛的景象放在当时外族入侵,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大环境下就不免令人唏嘘。

  最豪华的南宋酒库附属酒店,可能是杭州的太和楼。一首宋人题壁诗描绘说:“太和酒楼三百间,大槽昼夜声潺潺。千夫承糟万夫甕,有酒如海糟如山。……皇都春色满钱塘,苏小当垆酒倍香。席分珠履三千客,后列金钗十二行。”[327] 这太和楼的包厢竟有上百间,每日接待的VIP客人数以千计,这等规模足以将今天的五星级大酒店抛出几条街。太和楼还雇用了很多漂亮的歌妓待客,当垆卖酒的大堂经理就是一位“酒不醉人人自醉”的美艳歌妓(苏小)。

  南宋诸酒库虽为官营企业,但其运作却完全市场化,各个酒库酿造的酒也存在市场竞争关系。每当新酒出炉之时,诸酒库必大张旗鼓:用长竿挂出广告长幅,上书“某库选到有名高手酒匠,酿造一色上等醲辣无比高酒,呈中第一”之类的广告词;又“预颁告示,官私,新丽妆着,差雇社队鼓乐,以荣迎引”[328] ,类似于今日的公司邀请演艺界明星来代言产品。总之要打响品牌,吸引更多的酒家来批发他家出品的酒。

  不管是官营酒店,还是私营酒楼,只要是上档次的,都有歌妓迎客。东京的大酒楼,“入其门,一直主廊约百余步,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(包厢),向晚,灯烛荧煌,上下相照,浓妆数百,聚于主廊槏面上,以待酒客呼唤,望之宛若神仙”[329] 。只要客人掏钱,就可以请陪酒。杭州的酒店也是如此,“每处(酒楼)各有私名妓数十辈,皆时妆祛服,巧笑争妍。夏月茉莉盈头,香满绮陌,凭槛招邀”[330] 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宋佚名的《吕洞宾过岳阳楼图》,图中的岳阳楼是一家豪华大酒店,门口那几名身着红绿褙子的女子,应该就是迎客的歌妓,楼上依稀也可看出几个陪酒的歌妓。

  除了“坐台”的美貌歌妓,还有上门唱曲卖艺的“小鬟”,“不呼自至,歌吟强聒,以求支分,谓之‘擦坐’”[331] 。山西岩山寺金代壁画中有一间临河建设的酒楼,斜斜挑出的酒旗上书“野花攒地出,村酒透瓶香”十字广告词,楼上客人或凭栏远眺,或坐着饮酒,旁边有一名挂着腰鼓的妙龄少女正在唱着曲儿,这应该就是“擦坐”的艺人。岩山寺壁画虽然绘于金代,但画师王逵青年时代一直生活在北宋东京,他笔下的市井、酒楼,完全是按照北宋的社会形态绘制。

  高级的酒楼都使用珍贵的银器,给予客人一种很尊贵的待遇。在汴京,“大抵都人风俗奢侈,度量稍宽,凡酒店中,不问何人,止两人对坐饮酒,亦须用注碗一副、盘盏两副、果菜碟各五片、水菜碗三五只,即银近百两矣。虽一人独饮,碗遂亦用银盂之类”[332] 。在临安,酒楼“各分小阁十余,酒器悉用银,以竞华侈”,“两人入店买五十二钱酒,也用两支银盏,亦有数般菜”[333] 。

  服务也特别周到。客人一踏入酒店,立即便有小二迎上来招呼座位、写菜,你想吃什么,随便点,“凡下酒羹汤,任意索唤,虽十客各欲一味,亦自不妨”;酒店厨师必须“记忆数十百品(菜谱),不劳再四,传喝如流,便即制造供应,不许少有违误”;伙记若是服务不周,被客人投诉,则会受到店老板叱责,或者被扣工资、炒鱿鱼,“一有差错,坐客白之主人,必加叱骂,或罚工价,甚者逐之”[334] 。什么叫作“将顾客当上帝”?这就是了。